海事數據
Maritime data
一、2018年上半年回顧
1、國際市場
(1)經濟回升穩健,運需受益增長
上半年,全球經濟回升態勢更為強勁。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份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信息,2018年全球經濟增速預計達3.9%,增速較2017年加快0.1個百分點。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速為2.5%,增速較2017年加快0.2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增速為4.9%,增速較2017年加快0.1個百分點。
據克拉克森預計,上半年,全球集裝箱運量約為9960萬TEU,同比增長7.2%,增速較2017年同期加快3.2個百分點。其中,太平洋航線集裝箱運量約為1367.7萬TEU,增長12.1%,增速較2017年同期加快5.9個百分點;遠東—歐洲航線集裝箱運量約為1222.0萬TEU,增長8.03.3%,增速較2017年同期加快4.7個百分點。
(2)運力快速增長,拆船大幅下滑
上半年,隨著行情復蘇以及班輪公司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需要,運力保持了自2017年下半年以來的較快增速。據克拉克森統計,截至5月底,全球全集裝箱船數量為5230艘、2149.4萬TEU,同比增長6.7%,增速較2017年同期大幅加快5.6個百分點。其中,8000TEU以下型船下降0.3%;8000TEU及以上型船增長14.8%,增速較2017年同期加快5.3個百分點,占總運力比重為50.3%。
船舶拆解量同比大幅下滑。市場對運力需求的增長,以及租賃行情的活躍,降低船東的拆解意愿。據克拉克森統計,前4月,集裝箱船拆解運力為2.58萬TEU,同比銳減89.2%。運輸需求持續回升,提升運力需求,閑置運力規模和比例維持低位。自年初起,中國“春節”前的貨源高峰提升市場對于運力的需求,閑置運力規模持續下降并創自2015年2月以來新低。節后傳統淡季,隨著班輪公司加大臨時停航力度,閑置運力快速回升。此后,受市場需求快速恢復帶動,閑置運力規模再次快速下滑并臨近低位。據Alphaliner統計,截至4月底,閑置運力規模為22.4萬TEU,同比下降62.7%,占總運力比重為1.0%,增速較2017年同期減少2.0個百分點。
(3)行情穩促需求,船租持續攀高
上半年,收益與運輸市場基本面的穩定,以及班輪公司對于運力需求的增長,集裝箱船租賃市場持續走高。年初,各類型船租金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延續2017年年底以來的走勢繼續攀高。雖然自“春節”起市場進入傳統需求淡季,但在班輪公司良好的市場預期下,租船市場仍保持活躍,租金水平維持上升趨勢,但升幅略有收窄。克拉克森數據顯示,4月底,各類型集裝箱船租金較2017年年底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漲幅居前的船型分別為4400TEU、3500TEU、1000TEU和1700TEU,分別為50.0%、35.3%、32.3%和27.1%;9000TEU型船租金漲幅為13.3%,日租金較2017年年底增加4000美元,且多數船型租金創下2015年年底以來新高。
2、國內市場
(1)行情持續復蘇,港口生產穩增
前5月,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增長勢頭穩健,全國規模以上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為9959.30萬TEU,同比增長5.4%。其中,沿海規模以上港口完成8856.08萬TEU,增長5.5%;內河規模以上港口完成1103.22萬TEU,增長4.4%。
(2)運力持續擴大,運價回升緩慢
上半年,雖然全球經濟增長趨勢穩定,國際貿易的活躍帶動集裝箱運輸市場需求增長,但受同期新增運力影響,運價于年初短期沖高后即現疲軟,多數航線運價震蕩。年初,多條航線出現爆艙甩貨情況,運價于“春節”前運輸高峰期間獲得提升。節后運輸淡季及恢復期,運價逐周回落,直至4月初,部分航線運價推漲獲得一定成功。此后運價進入震蕩爬升階段,直至6月份多數航線仍未恢復至節前水平。6月15日,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中國出口集裝箱綜合運價指數(CCFI)為773.28點,較年初上漲5.4%;上半年CCFI均值為795.13點,同比下跌4.0%(見圖1)。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上海出口集裝箱綜合運價指數(SCFI)為915.22點,較年初上漲24.0%;上半年SCFI均值為775.39點,同比下跌14.0%(見表1)。
歐洲航線:運價總體疲軟。年初,中國與歐洲貿易往來保持活躍,出口、進口貿易額增速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受此帶動,市場運輸需求穩定增長,但受運力擴張影響,航線供需基本面未能進一步改善。“春節”前出運高峰期間市場艙位出現緊張狀況,時有航班滿載出運。即期市場運價雖有小漲,但在班輪公司臨時加班船以及預囤節后淡季貨源的影響下,漲勢較為疲軟且時有反復。節后淡季期間,受益于班輪公司及時的運力控制措施,市場總體供需狀況穩定,運價緩慢下行。隨著日本郵船、商船三井、川崎汽船合并組建的海洋網聯船務有限公司(ONE)于4月初運營,市場迎來新一輪經營主體的結構調整,班輪公司為維護各自市場份額大多削價競爭,運價下行探底。歐洲、地中海航線運價于4月中旬均跌至600美元/TEU的年內低點。此后,隨著運輸需求的恢復,供需關系逐步改善,行情趨穩。班輪公司自4月下旬起多次執行運價推漲計劃,即期市場運價小幅回升。6月15日,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中國出口至歐洲、地中海航線運價指數分別為1049.98點、1159.05點,較年初分別下跌0.5%、上漲34.7%;上半年,歐洲、地中海航線運價指數均值分別為1045.67點、998.56點,同比分別下跌4.5%、10.6%(見圖2)。
北美航線:貨量上升利好難抵運力擴張沖擊,航線運價提升勢頭不足。中國出口至美國貨量保持穩定增長態勢,Alphaliner數據顯示,前4月,遠東—北美航線累計貨量同比增長達13.5%。雖然運輸需求增長勢頭良好,但船舶大型化進程加快,Alphaliner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萬箱以上型船運力同比增長62.8%,增速較2017年同期加快6.1個百分點;占總運力比重升至34.1%,增速較2017年同期擴大12.1個百分點。年初,“春節”前出貨高峰帶動市場行情走高,但美西、美東航線表現略有分化:美西航線受運力持續擴張影響,班輪公司的運價推漲未取得實質性效果,即期市場運價小幅波動;美東航線因艙位緊張,運價推漲后獲得市場需求的支撐并維持在高位。進入3月份,雖然航班基本恢復正常運營,但貨主復工進度恢復緩慢,運力過剩情況較為嚴重,運價快速下滑。3月下旬,美西、美東航線運價較2月下旬分別下跌33.1%、28.6%。直至進入4月份,班輪公司提振市場行情以迎接5月的年度合約談判,執行了多輪的運價推漲計劃,但總體運價漲幅有限。由于供過于求的基本面未能改善,運價自5月起即再次下行。6月15日,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中國出口至美西、美東航線運價指數分別為634.10點、839.61點,較年初分別上漲3.6%、7.2%;上半年,美西、美東航線運價指數均值分別為625.86、857.96,同比分別下跌4.8%、3.0%(見圖3)。
澳新航線:貿易回升帶動需求增長,運價沖高回落。年初,在中國出口澳洲貿易實現大幅增長帶動下,出口運輸需求穩定增長。海關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中國出口至澳大利亞貿易額同比增長15.5%。年初,運價走高,并于1月下旬創自2010年4月以來高位。節后,運輸需求恢復較慢,加上航線運力過剩狀況持續,上海港出運船舶平均艙位利用率僅保持在八成左右。受此影響,即期市場運價一路下跌,至5月初迎來首次回升。但運力供需失衡致漲后運價未能企穩,即期市場運價總體疲軟并再次下行。6月15日,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中國出口至澳新航線運價指數為784.94點,較年初下跌11.9%;上半年,澳新航線運價指數均值為870.23點,同比上漲32.1%(見圖4)。
南美航線:市場運輸需求總體穩定,但受航線船型升級影響,運力擴張,航線基本面承壓,運價震蕩走低。年初,即期市場運價連續回落,直至“春節”前,因艙位出現緊張,運價才獲得小幅提振,部分收復年初以來跌幅。2月中下旬,在班輪公司運力控制措施幫助下,市場總體供需維持穩定,運價平穩。此后,隨著班輪公司航班恢復,運力過剩情況加劇,即期市場運價快速下滑,至4月初,運價已較節前跌去33.4%。此后,班輪公司進行多次運價推漲嘗試,但由于需求不足,漲后運價大都未能企穩,運價總體震蕩下行。6月15日,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中國出口至南美航線運價指數為567.49點,較年初下跌26.1%;上半年,南美航線運價均值為651.85點,同比下跌7.2%(見圖5)。
日本航線:中日貿易持續復蘇,帶動運輸需求回升,供需關系平穩,運價回暖并基本企穩。“春節”前運輸高峰,運價獲得提振,雖然節日期間略有下滑,但隨著節后需求恢復,運價再次回升并基本企穩;上半年,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中國出口至日本航線運價指數均值為719.56點,同比上漲8.3%(見圖6)。
(3)外貿總體穩定,內貿水路增長
前5月,外貿形勢穩定,內支線運輸平穩增長。據上海航運交易所不完全統計,全國主要內支線港口合計完成內支線集裝箱吞吐量為657.9萬TEU,同比上升4.3%。
國民經濟運行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 前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5%,促進內貿集裝箱運輸市場總體增長。前5月,全國主要集裝箱港口內貿集裝箱吞吐量為2710.0萬TEU,同比增長6.3%,但區域表現分化。華北地區主要港口內貿集裝箱吞吐量合計為1164.74萬TEU,同比增長3.0%;華東地區主要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為824.6萬TEU,同比增長4.2%;華南地區主要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合計為677.0萬TEU,同比增長15.9%;長江沿岸地區主要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合計為43.7萬TEU,同比增長2.0%。
二、2018年下半年展望
1、國際市場
(1)經濟平穩復蘇,運需保持增長
2018年,全球經濟有望保持平穩增長態勢。據IMF預測,美國得益于全球資本流入、就業市場改善、樓市高位增長和居民收入上升等有利因素支撐,預計經濟增速約為2.9%,增速較2017年加快0.6個百分點;歐元區正面臨結構性改革深化、核心國家“再工業化”和房地產投資擴張等利好因素,以及歐元匯率劇烈波動、民粹主義蔓延和對外貿易摩擦升級等利空因素交織的局面,預計經濟增長2.4%,增速較2017年僅加快0.1個百分點;日本則在原材料進口價格上漲、對外貿易摩擦升溫的背景下,經濟增速由2017年的1.7%降至1.2%;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預計經濟增速由2017年的4.8%升至4.9%;東盟五國經濟則受到國際資本外流與本國貨幣貶值等因素影響,預計增長5.3%,增速較2017年持平。IMF預計,2018年國際貿易將增長5.1%,增速較2017年擴大0.2個百分點;受國際貿易爭端加劇影響,貨物貿易增速由2017年的5.4%降至5.3%。
在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增長的背景下,全球集運需求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但增速有所放緩。據克拉克森預測,2018年,全球集裝箱海運量約為2.03億TEU,同比增長5.1%,增速較2017年放緩0.5個百分點。其中,太平洋航線運量增長3.5%,增速較2017年放緩1.9個百分點;亞歐航線運量增長3.0%,增速較2017年放緩1.0個百分點;南北航線運量增長6.4%,增速較2017年放緩0.1個百分點。
(2)運力增速加快,大船占比上升
據克拉克森統計,截至6月1日,世界全集裝箱船總訂單量為363艘、262.3萬TEU,約占現有船隊比重的12.2%。從交付期來看,預計下半年交付的運力達66.9萬TEU,占現有船隊比重的3.1%。如果這些運力全部如期交付,且不考慮船舶拆解量,預計2018年全年的運力將達2216.3萬TEU,同比增長6.4%,增速較2017年加快2.6個百分點,其中12000~14999TEU型船、15000及以上型船運力分別增長10.4%、33.9%(見表2)。
從拆解量看,根據前5月拆解量推算,2018年船舶拆解量約為16.8萬TEU,同比大幅下降57.8%。此外,考慮到目前龐大的運力基數,預計下半年將有部分運力推遲交付。如果考慮這些因素,預計2018年年底集裝箱船運力約為2188.2萬TEU,同比增長5.0%,增速較2017年同期加快1.2個百分點。其中,12000~14999TEU型船增長9.6%;15000TEU以上型船增長33.1%,上述兩船型合計運力占船隊比重約達25.3%,增速較2017年擴大2.9個百分點,大船比重進一步上升。
(3)供求改善有限,反彈阻力仍在
綜合分析,如考慮船舶拆解和推遲交付,2018年全球集裝箱運輸市場需求增速將略高于船隊規模增速,但兩者差距較2017年有明顯收縮。加之由于此前運力存量基數已經較大,因此可用運力總體規模大于需求的基本面仍將延續,對市場行情上升的推動力將較為有限。特別是1.2萬TEU以上型船運力增速明顯高于其適航的東西向主干航線需求增速,主干航線運力過剩的狀況難有根本轉變。加上上半年大型船舶閑置運力規模收縮,若該趨勢在下半年延續,市場上有效運力增幅或更高(見表3)。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國際油價大幅上漲,美國能源信息署數據顯示,前5月布倫特油價均值已達約70美元/桶,同比大幅增長約33%。受此影響,國際船用油價格同步上揚。5月,新加坡380CST價格均值已達442美元/噸,同比大幅上漲43.9%,創2014年12月以來的單月最高均值;香港、鹿特丹、洛杉磯、休斯頓、富查伊拉等主要國際船舶加油港油價均呈上漲趨勢,這將大幅推高班輪公司航線經營的燃油成本。鑒于此,班輪公司可能于下半年上調燃油附加費,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為運價的上升提供助力。
(4)整合陸續完成,結構趨于集中
2018年,隨著國際集運市場總體環境趨于穩定及上半年ONE運營,自2014年開啟的兼并潮接近尾聲。從中遠海控發布的公告來看,目前尚未完成的中遠海控收購東方海外國際將計劃于年內完成。
從航運聯盟組成來看,由于目前中遠海控旗下的中遠海運集運與東方海外國際旗下的東方海外同屬于航運聯盟“OCEAN Alliance”,合并后也將繼續參與該聯盟航線經營,因此并購對現有三大聯盟成員結構造成大幅變化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內對全球集運市場的總體航線布局影響也將分別小于2016年、2017年的并購事件。
從市場結構來看,目前的市場集中度CR4為53.8%,CR8為76.2%,若上述并購發生,CR4將升至57.0%,CR8將升至79.1%。集運市場集中度將提升,進而在中長期減緩價格競爭的激烈程度(見表4)。
2、國內市場
(1)外貿總體向好,不定因素增多
2018年,中國外貿總體有望繼續呈現向好態勢,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多。一方面,世界經濟增長動力有所增強,發達國家對外需求保持增長,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得到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另一方面,國際貿易環境愈發復雜,熱點地區地緣政治危機凸顯,中美貿易摩擦出現升溫跡象,現有國際貿易體系受到挑戰。素有對外貿易“風向標”之稱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成交情況也預示著下半年形勢的復雜多變。根據第123屆春季廣交會成交統計,本屆廣交會出口成交額為300.80億美元,同比增長0.2%,增幅較2017年同期縮小6.7個百分點。成交訂單中,6個月以內的中短單占比依然居高不下,達到79.1%,長單占比依然偏低,僅為20.9%,反映出貨主對未來發展形勢的信心仍較為有限。總體而言,2018年,中國外貿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轉變,但外部不確定性風險有所加大,中國出口集運需求也將繼續呈現平緩增長態勢。
(2)運需平穩增長,供需失衡難變
2018年,在中國對外貿易形勢總體向好的環境下,國際集運需求有望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但船隊運力規模增速同樣不容小覷,供大于需的基本面難以發生根本轉變。上半年,國際油價上漲所引發的燃油成本上升因素,將為市場行情上升提供一定支持,但力度可能不大,班輪公司對運力規模的合理調配與控制將成為影響下半年市場行情走勢的重要因素。
歐地航線:2018年,歐元區經濟保持平穩復蘇勢頭,金融系統進一步修復,固定資產投資上升,核心國家失業率下降,居民消費能力增長,但區域內結構性不平衡依然嚴重,民粹主義不斷升級,中東歐地緣沖突未見改善,這將拖累歐洲經濟增長步伐。預計中國對歐洲出口集運需求將呈現平緩增長態勢。從需求和運力供應來看,下半年歐地航線將延續上半年基本面供大于求的狀況。三季度傳統出貨高峰期,運輸需求有望較二季度進一步上升。但從新船交付期來看,下半年新船多數集中在三季度交付,這將部分抵消需求上升所帶來的有利因素。四季度傳統淡季,運輸需求將進入下行通道,加之仍有部分新船交付,供需矛盾可能加劇,屆時如果班輪公司未能嚴控運力投放,市場行情將面臨較大下行壓力。
北美航線:2018年,美國經濟復蘇步伐繼續加快,美聯儲加息及縮減資產負債表吸引全球資本持續流入,非農就業率、居民家庭收入等多項指標向好。但考慮到美國近年來頻頻實施的貿易單邊主義行為,未來中美貿易的不確定性將有所上升,中國對美國出口集運需求增速將出現放緩。而運力方面,新巴拿馬運河將繼續吸引適航新增運力不斷進入,預計全年北美航線運力將呈現較快增長趨勢,加之2017年運力存量規模已較為龐大,下半年供需關系將繼續承壓。盡管燃油成本上漲將會在一定程度上為運價走勢提供上升力,但在供需基本面總體改善程度不大的背景下,市場行情的上升空間將較為有限。
南北航線:受惠于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高位運行,巴西、南非、澳大利亞等主要資源出口國經濟增速加快,帶動當地居民消費需求穩步提升,2018年南北航線運輸需求同比或繼續增長。但由于下半年東西向主干航線新造大船交付規模龐大,班輪公司為消化歐美航線淘汰運力將繼續升級南北航線船型規模。預計下半年供需關系難有大幅改善,班輪公司在各區域之間的運力調配將繼續成為影響各航線行情走勢的重要因素,運價可能延續近幾年來的大幅波動走勢。
日本航線:2018年,國際貿易摩擦升級同樣困擾日本經濟,加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政府債務問題懸而未決和居民消費意愿下降等因素影響,預計經濟增速較2017年減少0.5個百分點。中國出口至日本航線運輸需求增長乏力,但得益于該航線上多數班輪公司的行業自律行為,總體運價水平有望平穩運行。
亞洲區域內航線:“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包括亞洲國家在內的全球140多個國家和組織的廣泛支持與響應,沿線國家投資規模與當地居民消費需求不斷升級,帶動亞洲區域內運輸需求保持較快增速,增速明顯高于全球集裝箱運量增速,且繼續加快1.2個百分點。但運輸需求的增長也將吸引越來越多的班輪公司不斷增加運力投放和升級船型,預計市場競爭將愈發激烈。
(執筆:上海航運交易所信息部 朱蓬舟、劉子佳)